焦点关注 > 正文

小环保屋有大智慧 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来源:厦门日报 发布于: 2019-01-29 09:20
 

  ▲湖里区的“路长”们深入“城中村”,检查垃圾分类工作。

  “智能环保垃圾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村改居”社区融为一体。

  近日,市垃分办、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公布上个月全市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暗访得分排名,湖里区又一次夺冠。而在2018年市对区垃圾分类工作暗访考评中,湖里区以绝对优势包揽所有第一。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直以来,湖里区在“大城管”机制引领下,系统化、纵深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法治为基、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他们坚持把功夫花在平时、用在细节,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每周开例会,部署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还不断研究、碰撞,总结推行新经验、新做法,更培养出一支专业化垃圾分类工作队伍。

  而这个过程中,湖里区不断将目光投向重点、难点区域与环节,率先在 “村改居”社区试点投建“智能环保垃圾屋”——它的投用,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更让垃圾分类在广大居民中成为新时尚。

  那么,小小垃圾屋到底藏着什么奥秘?让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文/图

  本报记者 叶舒扬 郭筱淳

  通  讯  员 庄楚剑

   功能强  智能垃圾屋担当全能型选手

  提着垃圾袋,把手伸到垃圾投放口前,它就会自动感应“张开嘴”,“吞”下居民手中的垃圾袋;“肚子”里的垃圾桶装满了,还能通过升降轨道自动换上新的垃圾桶——这就是神奇的“智能环保垃圾屋”,在殿前街道小东山社一共有三座。

  小东山社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房屋错落、道路狭窄,外来人口较多——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初期,小东山社里有几处较大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摆放着数个大型分类垃圾桶,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更显拥挤。虽然督导员细心检查、居民尽力配合,但由于垃圾量较大,垃圾集中堆积的情况难以避免。一到夏天,厨余垃圾的气味就扩散开来,路过的居民常常捂着鼻子绕道而行。

  显然,在“城中村”推行垃圾分类,小东山社面临的情况绝不是个例。为此,湖里区环卫处的工作人员与相关知名厂商取得了联系,专门邀请设计师来到小东山社实地考察,依照实际地形和居民分布量身定制。就这样,三个专属于小东山社的“智能环保垃圾屋”横空出世,于2018年11月底开始投入使用。

  不过,这三座垃圾屋长得可不一样,功能也各具特色。安置在岔路口的垃圾屋是前后两排,可以放进大量的垃圾桶,应对较大人流;安置在路边的垃圾屋则只有一排,占据的空间更小;安置在居民住宅附近的则是一座小屋,紧贴着墙边,和楼栋融为一体。

  实际操作时,不仅方便,还很智能——垃圾屋采用自动感应投口,当投放垃圾人员靠近垃圾投口时,投口自动打开,离开时自动关闭,在没有外接电源或停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手动投放使用。垃圾装满了怎么办?“聪明”的垃圾屋会主动报告,这时垃圾投口上方的LED屏会自动显示“暂停使用”字样,通知垃圾屋管理人员立即清运垃圾……

  垃圾宣传、垃圾回收、场地清理、智能管理等功能一应俱全,集合了“村改居”社区环境保护中的绝大多数常见要求,让“智能环保垃圾屋”成了难得的“全能型选手”。不仅如此,这间“垃圾屋”还能根据场地大小,增设工人的道班房、工具间、管理房等房间,实现更多功能的整合,满足多样化需求。

  效果好 让广大居民爱上垃圾分类

  “智能环保垃圾屋”究竟好不好用?来到小东山社,记者注意到,居民们早已习惯了垃圾屋的存在,纷纷将垃圾提前分类好,准确地投放进去。曾经拥挤的道路如今也宽敞许多,即使是站在垃圾屋旁边,也没有异味。

  “这个垃圾屋整洁干净,各种分类标志一目了然,我们都喜欢!”居民们纷纷点赞。事实上,垃圾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垃圾直接暴露在外、臭味熏天的状况,让昔日“脏乱差”的垃圾收集点变身为绿色文明新阵地。当然,智能垃圾屋同样收获了垃圾分类督导员的青睐。曾经,督导员们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清洗、搬运垃圾桶,不仅费时费力,还导致污水横流。而现在的智能环保垃圾屋引用了“立体停车位”的全新设计理念,采用上下两层叠高的办法,实现立体存放。这样一来,在节约了占地面积的同时,更减轻了督导员们的工作量。

  “智能环保屋的到来,让我们的居民真正爱上垃圾分类。”湖里区环卫处负责人说,开发制造垃圾屋时,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力争在每一处细节都体检人性化、便民化的宗旨。这其中,垃圾屋内专门配置红外消毒和灭蝇除蚊装置,还配置了自来水清洗和污水收集排放系统,使垃圾屋能够按照规范标准的卫生保洁作业流程进行保洁;里面还有相应的除臭设备,能够抑制垃圾发酵和臭味散发,有效控制和改善垃圾屋内和周边的空气质量。特别是在垃圾屋的投口边上,还专门设置了自动延时洗手装置,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后随时清洗,小小的暖心细节,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垃圾分类的意愿。

   点击

  从“示范线路”到“示范社区”

  用系统思维

  推进垃圾分类

  不怕脏不怕臭,一次次俯身弯腰跟垃圾“较劲”,一袋袋拆开检查……这就是遍布湖里区53个社区中,垃圾分类考评员的日常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居住在湖里区的百万群众传递这样的理念——垃圾分类在湖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考评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更好的经验做法被更多人知晓、推广。所以,早在两年前垃圾分类工作初步推行之时,湖里区就启动了5条垃圾分类示范线路的建设,之后不断新增试点,扩大示范线路范围,推高全区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和准确率。

  一年后,垃圾分类工作在湖里全面开花,成为居民的时尚生活方式。2018年底,一场火热的竞赛在各个小区上演。考评员们走遍全区400多个小区,按照投放指示牌、分类垃圾桶、分类效果等6大项、14个细项打分,最终55个小区脱颖而出,成为示范小区。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正是湖里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与“细”的最好例证。

  从示范线路到示范小区——湖里区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今年,他们还将进一步扩大示范的覆盖范围,开展“示范社区”的评选,这项评选将涵盖小区、农贸市场、商业中心、酒店、公共机构等,涉及除末端分类处理外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三个分类环节,实现立体式考评、全方位争优。

  在分类运输环节,湖里区将全面推行垃圾直运,进一步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指导,让国企担当起垃圾直运的主力军,解决长期困扰垃圾分类工作的“混装混运”“前分后混”“跑冒滴漏”现象,确保转运环节闭合可控。在此基础上,湖里区环卫部门还将配合分类执法工作,逐步建立物业企业倒逼机制,督促物业切实担负起“管理投放责任人”义务。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