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营造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湖里改革热度,近期,湖里区委改革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联合厦门网对“湖里区2024年度改革创新案例”进行宣传展示,促进湖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湖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里区禾山街道积极探索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样本,以“人民至上”的为民初心,聚力提升城中村“外在颜值”,夯实幸福生活“内在品质”,围里社完成“华丽转身”,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时尚元素丰富、文化氛围拉满的新空间;整洁美观,洋溢着潮流与诗意的大街小巷……在这场“城中村改造”试验中,围里社迎来了“新生”。曾经“脏乱差”的城市边缘地带,摇身一变成为集时尚、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休闲娱乐、潮流消费新地标。亲历围里社城中村改造全过程的围里居民给出了高分评价。
更新活化社区功能,改出宜居新面貌
雨天积水、墙皮剥落、房屋渗水、电动车无处充电……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围里社区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社区工作人员记录和梳理居民合理意见后,一项项整改、一项项落实。
为了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禾山街道成立了围里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提升”项目专班,每日现场调度,推动进度。自围里社开展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工作以来,拆除了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277处违建,疏通了149处堵点,打通了110条道路,基本形成城中村“安全、卫生、通畅、舒适”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此基础上,禾山街道还对强电、道路、路灯、消防等多方面进行改造,重建了电力系统,拓宽翻修了道路,新建了智慧路灯平台等。
与其他城中村改造不同的是,围里社创新运用了政府、村民与社会资本协同作战、资金共同分担的改造新模式——“EPC+O”模式。该模式引入中建四局等公司组成联合体,开展投资运营,涵盖物业管理、集体资产运营、文旅商融合等,聚焦人民美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以商为势,为空间赋能,通过一体化管理提升区域的商业价值和居民生活质量。
拓展全龄友好空间,激活发展新动能
城中村受限于历史条件,普遍存在空间不足、服务缺失等问题,围里社在推进旧改过程中充分考虑“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需求,通过“整合、提供、共享、复合”多种途径,以“存量+增量”破解旧改空间难题。
6000多平方米的违建及32个坟墓迁出,梳理出1.2万平方米空间由平台公司“厦门市围里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约2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和1个篮球场,解决了村庄机动车停放问题。同时,还通过转让经营权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全面拓展人民群众的高品质幸福空间。
陈振发宅建于清末,其建筑风格、装饰装修等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保持原有格局进行加固改造以及环境提升,围里社将其改造陈振发宅纯阅读公益图书馆(围里古厝书屋)。为营造、保持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自开放以来,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辖区少年儿童的“热门打卡点”。
一处处零碎空间“边角料”蝶变为健身休闲“黄金角”,一项项被唤醒的“沉睡资源”不断构建起全龄友好“幸福家园”。围里社区做好旧改“提升题”,让城中村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旧村业态全面升级,更新更潮更耐逛
随着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向纵深推进,围里社“硬件”“软件”焕新升级。
11月11日,围里社东围创意市集“开市”,现场人潮涌动,当天吸引超过3000人次的市民游客前来消费、打卡,不少置身其中的市民游客直呼“围里更耐逛了”。
此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违建遍地都是、空中缆线乱拉乱扯,晴天泥沙乱飞,雨天积水难行……如今,改造后的东围创意市集成为潮流新地标,吸引了沪上阿姨、Wakanda咖啡、漫猫咖啡、台客牛排等品牌入驻。目前已有20多家商铺、8个后备厢摊位,涵盖咖啡、奶茶、中式和西式简餐、牛排、烧烤等多样化餐饮类型。
在东围,活动精彩纷呈、场景体验多样,吃喝玩乐“一站式”搞定,充分满足周边社区居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
除此之外,围里社会福巷片区还将围绕发扬村内历史文化、解决村内低效空间和高危低效产业、排除危房安全隐患三大目标,结合在地闽南文化元素,打造成一处处新旧共生的休憩茶馆、文化客厅,一体化提升区域价值。
禾山街道将继续始终将人民“置顶”,不断开拓思维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优化群众服务的改革“向深处走”,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往心里去”。